【编者按】4月20日,以“应对气候变化、打造低碳经济”为主题的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现场,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才齐聚一堂,围绕碳中和技术突破、气候金融机制创新、绿色供应链重构等战略议题展开跨界对话。
新华日报以“多维视角拼图”报道方式,深入对话部分参会嘉宾,共同探索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低碳产业如何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开拓新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史丹
【记者】在我国“双碳”目标持续落实以及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工业化能源消费面临着新挑战,如何统筹推动新型工业化和能源绿色低碳的科学高效转型?
【史丹】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是新型工业化的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新型工业化的数智化、融合化、服务化转型正重塑能源需求的时空维度:一方面,数据要素流动加速推动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产业跨界融合催生产业链用能结构的链式重构,服务化延伸则要求能源供给向柔性化、场景化方向进化;另一方面,能源体系的绿色重构通过电气化、智能化、分布式改造,正在为工业转型提供“清洁血液”。
这一转型并非单向依赖,而是双向赋能。协同推动数智化,绿色化发展,需要统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步伐。如果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滞后,就会导致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现在,协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的战略窗口期已然打开。政策设计需构建“双轮驱动”机制:在需求侧以工业碳账户引导用能模式重构,在供给侧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重塑能源系统韧性。唯有确保能源转型节奏与工业升级进程同频共振,方能在人类文明向碳中和跃迁的进程中,既保持发展热度,又守住生态温度。
张新科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记者】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和工业强省,其绿色低碳转型需兼顾“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双重任务。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论坛的举办对于江苏有什么现实意义?
【张新科】论坛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深入探析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搭建了各方,尤其是学者与产业界的对话。其产出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在政策协同与战略落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区域协同与生态建设、社会共识与治理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资政谏言功能。同时,论坛也为江苏企业搭建规则对接平台,可以说是江苏绿色低碳转型的“加速器”。未来,论坛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入融合,也将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江苏方案”。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彤
【记者】作为气候治理领域权威专家,您如何看待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落地实施的标志性意义?面对全球首个以碳关税为核心的贸易规则变革,中国企业应构建怎样的战略防御与进攻体系?
【姜彤】CBAM的生效将是全球气候治理与贸易规则融合的重要事件。其实质是通过碳定价杠杆重塑国际贸易秩序,建立“碳成本-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制衡关系。2025年机制迭代将呈现申报流程全面数字化、反规避条款执行力度升级等特征,这意味着高碳企业将面临“合规成本 贸易壁垒”的双重压力。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转型契机。建议构建“三位一体”应对体系:一是提升认知。需深刻理解碳资产化趋势,未来碳配额将成为新型交易货币,企业低碳转型战略需前置到产品设计阶段。二是合规突围。可立即启动CBAM合规认证,争取“授权申报者”资质,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三是加强科学研究。要站在输欧产品企业的角度,探索对企业全流程碳足迹监测评估体制机制建设。
江苏数碳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叶文皓
【记者】作为新兴碳服务领域的创新力量,江苏数碳谷科技构建了哪些核心支撑平台?特别关注到贵公司今年引入了“天工LCA数据库”,这一战略举措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怎样的赋能价值?
【叶文皓】在江苏省发改委指导下,在玄武区建设“江苏省绿色低碳服务业集聚区”的契机下,公司慢慢发展成为现在的规模。现在,已构建了“两平台一基地一市场”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江苏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江苏省双碳培训基地和区域碳市场。
围绕碳管理全周期需求,我们提供从碳核算、碳认证到碳减排的全链条服务。今年引入的“天工LCA数据库”更是赋能碳管理全面升级,该数据库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徐明教授联合国内外43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研发,覆盖70 行业,有极大潜力成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另外,其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核算因子时效性。同时,“天工计划”团队也将引领对标国际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及技术产品研发,为企业绿色出海保驾护航。目前,数据库已完成与工业场景的深度适配,预计上半年将在南京落地示范项目,助力江苏制造抢占全球绿色产业链制高点。
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炎
【记者】作为双碳数字化服务领域的深耕者,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如何以技术创新响应国家"3060"战略目标?在人工智能与产业绿色转型的深度融合方面,企业有哪些突破性实践?
【吴炎】擎工互联深耕双碳领域16年,聚焦“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主线,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比如,为光伏、汽车、电池、钢铁、水泥、化工等企业提供精准碳计量与碳资产管理解决方案,支撑国家碳市场核心平台建设,助力城市级低碳管理云平台落地。公司承建的全国重点企业碳排放数据直报系统、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数据库系统、全国碳市场信息管理平台、江苏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已形成“城市-园区-企业-产品”全场景覆盖的数字化服务矩阵。
在AI技术融合层面,我们正推进两大创新方向。一是智能碳核算。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产业碳足迹模型,更精确的估算一个产业产品真实的碳排放水平,显著增强其出口竞争力。二是基于DeepSeek大模型架构的“双碳知识”系统的开发。我们将16年积累的行业规则、案例转化为机器可读的决策知识库,降低学习“双碳”知识门槛。这种“AI 双碳”的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产业绿色转型的“人才荒”“数据孤岛”等痛点,更在产业链层面形成绿色价值传导机制。
来源:新华日报
责编:王男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