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是保护臭氧层国际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一则鼓舞人心的消息:地球的臭氧层正在稳步恢复,2024年的臭氧层空洞相比往年更小。但他们也谨慎地认为:2024年观测到的臭氧消耗水平较低,部分原因是自然因素导致的逐年波动,但是,这一长期的积极趋势反映了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的成功。不管怎样,这则新闻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前路。
这一成就,首先要归功于被誉为“最成功国际环境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全球共识,人类成功淘汰了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即ODS,主要是含氯和溴的合成工业化学品)。科学评估还指出,若维持现行政策,预计南极地区到2066年左右、北极地区到2045年、世界其他地区到2040年,臭氧层将恢复到1980年(即臭氧洞出现之前)的水平。WMO也指出,臭氧层有望在21世纪中叶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我们用三十多年的坚守,证明了国际社会在面对明确的科学警告时,完全有能力团结一致,扭转环境危机。
然而,就在我们为修复臭氧层这一“天花板”问题取得进展而欣喜时,脚下“地板”的问题却愈发严峻——全球碳减排依然任重道远。与臭氧层问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正以创纪录的速度攀升,相伴的极端天气现象与日俱增。2025年以来,中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北方暴雨洪涝、南方强降雨且大范围高温热浪、台风生成和登陆偏多等。2024年全球碳排放年增幅创下67年来的新高,远超实现温控目标所应达到的水平。
值得强调的是,这两个事件并非毫无相干。许多曾被淘汰的强效臭氧消耗物质,本身就是威力巨大的温室气体。因此,《蒙特利尔议定书》在无意中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功臣。但反过来,二氧化碳的剧增却通过导致平流层变冷等复杂机制,延缓了极地臭氧空洞的恢复。与此同时,碳减排的挑战远胜于淘汰特定化学品,它触及全球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其复杂性、艰巨性不可同日而语。这也说明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衡,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然而,近期某个碳排放大国在碳减排上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在联合国场合公开质疑气候变化的真实性,并贬低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背离全球减排合作主流,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蒙上一层阴云。
臭氧层的“愈合”是一针强心剂,它证明行动就有希望。我们曾成功修复过苍穹,今天,在全球环境治理共识的指引下,我们也能为为地球“降温”,共同面对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终极考验。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时,郑重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中国在行动,中国人在行动,我们必须拿出更大决心、勇气和智慧,“冲云破雾,扶摇直上”,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创美好未来!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