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表示,生态环境部以“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蒋火华表示,将聚焦“美丽中国哪儿美,监测数据告诉您”,加快推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一是当好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镜子”。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二是当好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侦察兵”。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自动站等各种监测技术手段,努力讲清楚环境污染的指标、浓度、组分以及各类排放源构成特征和贡献率。三是当好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全国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监测机构6.93万人,是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为特点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队伍。
“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在监测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制定实施《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已初步构建形成“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预计全国生态质量综合站的数量将达200个左右,覆盖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采用网格法在全国共布设1.64万个样地,基本实现县级行政单元全覆盖。同时,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已拥有环境和大气两个系列共7颗在轨卫星,初步构建起多星联动的短周期、高覆盖、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体系。
在数据质量上,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始终坚持“零容忍”。蒋火华强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成效、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目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是可靠、可信的,与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高度一致。
在制度建设上,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早日出台。在司法部大力支持下,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收到近400条建设性意见。
在技术创新上,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力环境监测的智能化转型已得到初步运用。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标志着监测数智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
展望“十五五”,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更加科学、高效、一体化的网络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蒋火华表示,下一步,将全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空气监测覆盖新的城市建成区,地表水监测在源头区增设断面并部署水生生物指标等的监测评价,海洋监测在关键区域增设点位;有力支撑精准科学治污,优化受自然本底因素影响大的断面布局,规范监测评价方式;聚焦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将新增170余条群众身边的支流小河监测,强化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和危废处置场的地下水监测。
来源 | 经济日报
编辑 | 刘亚峰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