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天府新区的兴隆湖天蓝水阔,湖畔科学城的楼宇群鳞次栉比,与粼粼湖面交相辉映,自然生态与城市在这里完美融合。兴隆湖的碧波长滩间,成都世运会荷球、铁人两项竞赛还在继续。精彩赛事嵌入城市生态,实现了公园城市与绿色世运的交织共融。
成都世运会以致力于实现首届“碳中和世运会”为目标,在办赛之初,成都设计咨询集团以赛事“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提出“1 3 9 N”的绿色低碳行动体系,编制《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绿色低碳办赛行动指南》,从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组织、低碳服务五大维度全面践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
“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在场馆建设的全过程。”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所属市建筑院绿色低碳建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袁丹丹介绍,“成都世运会27个比赛场馆(场地)无一新建,均是在既有场馆(场地)基础上进行赛事化改造。”这一举措既从源头上减少了新建场馆产生的碳排放,又充分提升了现有场馆的使用效率。户外场地选址充分注重绿色生态,将赛事精彩在绿水青山中进一步放大,描绘了这座城市的美丽画卷。
△ 利旧场馆——四川省体育馆
△ 利旧场馆——城北体育馆
△ 利旧场馆——龙泉中学体育馆
在场馆设计方面,成都设计咨询集团以“绿色、节约、必须、安全”为建设目标,在借鉴国内外先进赛事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调研,深入进行技术研究,结合各场馆(场地)建筑基础、建设要求以及赛事特征,研究制定《第12届世界运动会竞赛场馆(场地)绿色低碳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一馆一策”为27个场馆(场地)提出了绿色低碳建设指引。
《导则》从节能、节水、节电、场地、建筑、结构、材料等各个方面作出规定,指导设计改造工作,确保所有场馆(场地)满足国家绿建标准,力求有效降低场馆建设的碳排放量。
在成都世运会27个场馆(场地)中,12个室内场馆利旧使用既有场馆;15个室外场地中,6个依托高校场地和既有户外田径场进行赛事化改造,其余9个场地依托现有城市公园和公开水域,以生态赋予赛事另一重精彩。室外场地本着“最大化利用、最小化破坏”的原则,通过临时搭建相关功能设施完成赛事化改造。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控制场地规模,而且最大限度减少场地建设对赛区树木、植被、水体等生态环境的影响。赛后将对比赛临建设施快速拆除,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生态恢复,以最高效率还“绿”于民。
△ 东部新区三岔湖赛场——承担动力冲浪板、索道滑水、尾波冲浪、尾波滑水(图源:东部新区融媒体中心)
△ 天府新区兴隆湖湖滨赛场——承担皮划艇、龙舟、跑酷、铁人两项项目
△ 龙泉驿区青龙湖赛场——承担射准射箭、野外射箭项目
所有的比赛设施均遵循“能借不租、能租不买”的原则,可沿用的功能房间、设施设备将作为世运遗产在赛后保留;优先使用人体健康友好的绿色建材,采用装配式、可循环利用的部品部件搭建板房、看台、篷房等比赛设施,减少现场搭建产生的施工污染和环境破坏;选用高效节能设备降低能耗,同时最大化利用原有建筑的能耗监测系统,对建筑分类分项能耗进行监测和记录,通过一系列措施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至场馆建设的全过程。
△ 天府新区天府公园临建篷房
△ 天府新区兴隆湖沙滩赛场临建篷房
△ 高新区桂溪生态公园临设观众席
目前,项目团队已联合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开展赛事全过程碳盘查工作,重点围绕能源消耗、场馆建设、交通组织、食宿服务、赛事活动及后勤保障等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盘查,使成都世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成效得以量化,为碳中和工作提供清晰、准确的数据基础。
在成都世运会正式结束后,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还将根据赛事全过程绿色低碳的工作,系统梳理筹备期生态融合、举办期全场景实践、赛后长效运营的全周期路径,形成《第12届世界运动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有效量化成都世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成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存可追溯的“绿色记忆库”。
成都世运会的会期虽只有短短十多天,但这一抹“世运绿”将延续至每个人的生活。它将以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为国家“双碳”战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大型赛事举办,提供从规划、到落地、再到转化的成都样本——这场公园城市的绿色低碳实践,正以全周期的亲身探索,解码碳中和。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