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长廊梁间的苏式彩画,颜料虽已斑驳,可牡丹的花瓣、藤蔓的脉络依旧鲜活,呈现着旧时工匠的细腻巧思。这些矿物色彩如何抵御风雨?绚丽多彩的苏式彩画都有哪些类型?和玺彩画的龙凤纹样适用于哪些场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大学生们带着这些疑问,在教师的指导下,踏上了探索中国古建筑上的“色彩密码”、学习中国古建筑彩画技艺之旅。
据曾洪立老师介绍,中国古建筑彩画技艺是以木构建筑为载体、运用颜料绘制装饰纹样的传统工艺,兼具防腐与装饰功能。这门技艺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年历史,是承载中国传统美学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画纹样涵盖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等题材,形成“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大类型,体现着传统礼制、哲学与审美,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颐和园长廊彩画作为清代官式彩画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精湛的包袱彩画绘画技法与建筑空间完美结合,是研究古建筑彩画的活态标本。经历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大规模修缮后,颐和园正积极推进第三次彩画保护工作。借此机会,在颐和园管理处的支持下,北林大园林学院组织10名本硕博学生,按照“文化启蒙—聆听讲座—技艺观摩—实操准备—绘制实操—总结收获—知识拓展”等环节,完成了彩画技艺学习与传承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实践团赴故宫博物院参观了“彩画千年——中国官式彩画传承与创新展”,系统学习唐、宋、元、明、清历代官式彩画的风格演变、纹饰特征与工艺发展,通过影像、实物和模型等展品深入理解建筑彩画的艺术价值。之后,大学生们广泛收集文献,在典籍里追溯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渊源,从旧档中预览颐和园建筑彩画营造技艺的精粹,为实地探访扩充知识储备。
大学生们认真听取了颐和园管理处负责人所做的《从历史印记到数字新生——长廊彩画的研究溯源、保护传承、活化赋能》专题报告,深入了解长廊彩画的历史沿革、绘画技艺、历次修缮工程及遗产活化项目,对长廊彩画的“前世今生”心中有数。
大学生们由长廊步入养云轩、对鸥舫、鱼藻轩、延清赏楼,认真观察美轮美奂的建筑彩画。在养云轩院内的彩画工作室,有关工程师以复刻的和玺龙纹、苏式花卉小样为例,为大学生们分步讲解从起谱子到贴金的全套工艺,对颜料稳定性、贴金耐久性及环境对彩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有关负责人结合彩画保护施工现场,讲解了工程安排与技术要点,以及依据历史痕迹进行复原的步骤。大学生们通过照片记录下彩画绘制的过程图稿,围绕彩画纹样寓意、工艺细节及保护难点踊跃提问,更直观地了解到长廊彩画保护的实际流程与面临的挑战,对保存状况和保护实践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入刻的认识。
大学生们兵分两路,一路攻坚庄重富丽的和玺彩画,一路主攻灵动自然的苏式彩画。他们细心地完成了“起谱子、扎谱子”等步骤。将纹样按比例放大打印成图,再沿墨线精细扎孔,以确保后期拍谱定位准确、线条流畅。为强化操作规范性,他们认真了解彩画工艺的教学内容,提前熟悉沥粉、铺色、贴金等核心技艺流程,为实地操作奠定扎实基础。
大学生们还前往施工单位的驻地工作室学习,听取北京大工匠、非遗传承人系统讲解建筑彩画的形制分类、绘制技术规范与安全操作要点,并针对两组已选定的彩画纹样,指出其中不符合传统绘制规范之处,提出调整建议。
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学生们开始了彩画小样的制作。整个制作过程,没有谁是“旁观者”—— 有人为扎好一张谱子练到指尖发酸,有人为挤好一段沥粉线反复调整姿势。当两幅彩画小样完整呈现时,和玺彩画的飞凤透着官式威仪,苏式彩画的花卉藏着园林灵韵。大学生们用指尖触摸到古法的温度,用汗水体悟到匠心的分量。
博士生庞世源说,颐和园建筑彩画技艺传承实践是一次集展览研学、现场导学、模型仿学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得益于颐和园第三次长廊彩画修缮工程,指导教师还策划了故宫“彩画千年” 展和法海寺明代壁画观摩。此前我对彩画一知半解,仅知是明清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八大作” 之一。历经扎谱、拍谱、沥粉、刷色、包胶、贴金等工序,我体会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画平缓沥线需数月训练,绘半幅花鸟需数年审美沉淀,由此对传统艺术生敬畏、景仰与践行之意。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