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 > 双碳资讯 > 固碳故事 > 正文

中国测绘 | “天眼”瞰护壮乡山水

媒体:澎湃新闻  作者:潘正伟
专业号:林森 2025/9/29 10:01:11

“天眼”瞰护壮乡山水

从北部湾的红树林湿地到十万大山的莽莽林海,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在广西这片喀斯特地貌与滨海湿地交相辉映的土地上,卫星遥感技术正成为守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天眼”和“智脑”。

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心怀“国之大者”,以卫星“天眼”瞰护绿水青山高颜值,以遥感 “智脑”赋能生态文明高价值,谱写着卫星遥感技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

遥感织网,擦亮广西生态的“金字招牌”

走进位于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大屏幕上的森林资源变化图实时更新着数据,这张动态图是测绘与林业部门长期合作的成果。该院发挥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优势,研发了广西森林资源智能管理平台,创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办”的管理模式,推动实现智慧林业的新局面,提升林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该院依托自然资源部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等科技平台,先后开展了广西南方生态屏障遥感监测体系建设与应用、多源遥感融合的红树林碳库快速调查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项课题,以“遥感+AI”监测技术为核心,织密南方生态安全屏障遥感监测数字网,不断擦亮广西生态的“金字招牌”。

该院与广西林业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技术联合攻关机制,研发了遥感影像自动处理与应用系统、空天一体化光学遥感影像处理系统、森林覆盖率统计分析系统、森林资源遥感影像变化自动检测系统,应用于广西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等工作,推动了广西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广西森林资源变化遥感监测项目中,该院通过AI智能识别与人工复核的监测方法,实现数据一键统计与动态更新,构建起“发现、调查、查处、更新、评价”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AI判读参与后,提升35%以上的判读效率,减少15%以上外业工作量。”该院遥感监测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已实时更新了广西111个县森林资源变化情况,推动了违规用地和违法采伐大幅“双下降”。

在2018—2021年度广西市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森林覆盖率绩效考核中,采用遥感监测成果监督后,每年造林300万亩以上。广西森林覆盖率从2017年的62.31%上升到2021年的62.55%,森林覆盖率、森林生态改善程度、林产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依托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景三维等测绘技术,该院开展了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森林资源常态化监测、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等项目,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保障。在桂林、玉林等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项目中,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古树名木区域正射影像进行三维建模,及时掌握树木生长现状和保护情况,实现珍稀资源监管可视化、信息化。

自然保护地对于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自然保护地内违法违规建设现象和人为活动仍有发生。该院助力广西林业部门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对自然保护地内的人类活动实施遥感监测,快速精准掌握自然保护地内的人类活动情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已完成2024年影像分析和变化图斑判读,覆盖223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223.95万公顷,其中包括78处自然保护区、24处湿地公园、33处风景名胜区、61处森林公园、23处地质公园、2处石漠公园和2处海洋公园,为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地开发建设项目监管及打击违法占用林地、滥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提供了依据。

试点破题,守护北部湾畔的“海上绿肺”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具有消浪护堤、保护渔业资源、净化海水、固碳储碳、改善海岸景观等多种功能。近年来,红树林保护修复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要求加强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和修复,利用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及时掌握红树林资源、生物多样性、重要生态功能、环境质量现状等的动态变化情况,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能力。

广西是我国红树林重要分布区,主要分布于北仑河口、珍珠港、防城港东西湾、钦州湾等地。2019年,该院在北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全国首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为全国提供了示范。此次确权总面积约80.23平方千米,涵盖红树林、盐沼草和海草等海洋生态系统。该区域海洋高等植物和动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突出且敏感。通过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归属,强化生态监管责任,为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依据。

在此基础上,该院承担了广西红树林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项目,充分发挥海量多源、多时序的遥感数据资源以及卫星应用技术优势,利用卫星、无人机航摄、激光雷达和地面调查等天空地一体的监测技术,对近20年广西红树林的空间分布情况、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及生物量、碳储量空间分布情况进行遥感监测,进一步揭示了红树林变化的动因、规律和机制,为广西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供了支撑。2021年12月14日,该项目通过验收,形成了广西红树林遥感监测数据库,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红树林专项调查监测技术体系,为广西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2024年7月,自然资源部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公布2023年度开放基金立项项目,该院申报的“多源遥感融合的红树林碳库快速调查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批立项。该项目面向北部湾红树林资源监管需求,通过多源遥感与AI技术,建立智能识别模型及碳储量反演模型,开展应用示范,将为红树林管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支持。

这些技术成果在守护北部湾“海上绿肺”的同时,还可为东盟国家沿海生态系统监测、资源管理、灾害防治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2025年8月8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印发实施,“非禁即准”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数据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与东盟国家地理信息合作基础深厚。该院将通过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以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形成典型应用示范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立体监管,修复废弃矿山的“生态伤疤”

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举措。面对广西废弃矿山土地损毁面积大、修复历史欠账多的严峻挑战,该院以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抓手,以“天空地人网”立体协同监测技术为核心,整合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建设监管平台和监测系统,创新构建了全流程监测监管与智能分析体系。

利用遥感技术探测范围大、获取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信息量大等特点,该院创新影像快速生产和三维模型快速构建技术,实现大范围矿山生态环境要素快速识别与调查监测,通过一次调查全面掌握广西矿山开发利用、土地损毁、复垦治理等本底数据,有效破解了传统管理中数据分割、重复投入等难题。

在此基础上,该院研发的广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信息系统于2023年10月正式启用。该系统涵盖数据库、管理平台及外业核查App三大板块,构建区、市、县工作联动与业务协同机制,实现废弃矿山数据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管理,可立体监管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图斑的日常管护、外业核查、评估考核、验收销号全流程,以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全过程,确保工作进展可控、数据真实。

据介绍,该系统已成功支撑2023—2024年广西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变更核查、公益林动态调整等重点工作,实现了数据共用共享、业务自动流转、关键业务环节进度可控、问题可查、责任可究,推动矿山修复管理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

2025年3月,由中国测绘学会发布的团体标准《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监管数据库建设规程》正式实施,该标准由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联合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成都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等17家单位共同编制,有助于推动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精细化水平。

技术立标,算清自然资源的“产权细账”

“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3803.09公顷,水流0.89公顷,其他4.37公顷。 漓江国有面积3709.32公顷,集体所有面积488.67公顷。”在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实景三维演示厅,可以直观地看到自然资源“谁所有”“谁来管”“谁使用”。2024年,这两个登记单元先后“登簿上户”,对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等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广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技术支撑单位,该院自主研发的三维可视化平台实现了信息处理智能化、项目实施可视化、产业应用规模化,推进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调查由平面模式向立体管理模式转变。该平台应用于北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省级示范点、珠江流域西江干流中下游段(广西境内)确权登记等国家级试点工作,形成典型经验,得到自治区和自然资源部肯定和推广。

技术人员正在采集古树名木数据。

2020年,该院承担广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项目,摸清了合浦县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和海洋等6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经济价值估算,进一步完善清查技术规范和报表体系,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助力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2022年11月,该院承担的广西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研究项目通过验收。通过对广西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开展系统的历史回溯、实地调研统计、具体问题分析及处置建议、创新林权地籍调查方法等,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对于全面了解广西林权历史沿革、合理指导历史林权分类处置、创新林权地籍调查等工作意义重大。

针对广西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多、地形复杂的特点,该院研发林权调查定位仪,结合卫星遥感、实景三维、北斗导航等技术,解决山林权属界线不清难题。在2022年来宾市兴宾区集体林权试点地籍调查中,完成8658宗林地面积8666.67公顷,调查成本降低63%,实现了降本增效,获群众广泛认可。

2019年以来,广西分批次分区域分类型优先开展自治区级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摸清登记单元内自然资源产权家底,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标准规范。

截至2024年底,广西已完成49个自治区级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地籍调查,涉及自然保护地17个、水流17条、区直国有林场15个,面积达58.28万公顷。广西稳步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生态保护补偿、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生态文明建设算清“产权细账”。

来源:《中国测绘》2025年第8期

作者单位: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

新媒体编辑:李英晨 姜懿轩

初审:王瑜婷 王玉玲 刘志勇

审核:黄 健

审签:夏 俊

阅读 156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