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当前位置:首页 > 双碳资讯 > 固碳故事 > 正文

打造国家公园“浙江样板” 筑牢长三角生态安全屏障——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林森 2025/8/19 9:45:53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百山祖冷杉的枝头,当钱江源苔藓上的露珠折射出绚丽色彩,这片离长江三角洲最近、从第四纪冰期走来的原始秘境,又开始了生机勃发的一天。

这里是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是长江三角洲的生态屋脊,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更是中国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后的“生物基因库”。

图片

钱塘江源头

图片

百山祖层峦叠嶂

自钱江源成为长三角唯一被列入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起,到百山祖被纳入创建体系,形成钱江源-百山祖“一园两区”国家公园创建模式,再到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基本完成,10年间,浙江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直面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度大、集体土地占比高所带来的挑战,在实践中找答案,成功破解如何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如何落实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实现大面积集体土地的统一监管等一系列难题,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如今,当体制机制创新理念在山林间落地生根,当科技监测的微光穿透密林,当社区居民与巡护员的足迹在山道上交织,当消失的“老友”与初见的“新知”悄然现身……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交出的精彩答卷,更是一段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乐章,中国“守护”与“共生”的鲜活范本。

首创“一园两区”管理模式

构建统一高效治理新格局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要逐步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遗产最精华、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严格保护起来,守护好我国最美国土。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是我国华东地区和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里不仅保存了我国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还刻录着大量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密码”,被列为我国17个最具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之一。

钱江源是钱塘江的发源地,位于浙江省开化县。作为长江三角洲少有的生态高地,这里保存着全球稀有的大面积低海拔原生常绿阔叶林,其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亿万吨水源,被誉为浙江人民的母亲河——钱塘江之源。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白颈长尾雉等珍稀物种繁衍生息的天堂。

百山祖则以其完好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高海拔的群峰以及植物“活化石”百山祖冷杉而闻名。这片华东秘境地处浙江省丽水市南部。境内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长三角最高峰,浙江区域海拔1800米以上10座山峰均坐落于此,是名副其实的“华东脊梁”。这里不仅是孑遗植物百山祖冷杉的全球唯一分布区,也是我国野生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图片

百山祖冷杉

钱江源、百山祖两个园区在空间尺度上涵盖了中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完整垂直带谱,保护好钱江源和百山祖,对维护整个长三角地区生态平衡和浙江省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具有重要意义。

大任在肩,使命如磐。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的理念,站在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园两区”的建设格局。将两地涵盖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共747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

面对重叠设置、多头管理的历史难题,浙江建立垂直管理体系与属地政府协作机制,打破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的管理壁垒。

两个园区管理机构由浙江省政府垂直管理,纳入省一级财政预算。这一体制创新不仅确保了国家公园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浙江以“垂直管理”破解权属分散,以“区政协同”激活基层动力。在实现人、财、物垂直管理的基础上,钱江源园区通过交叉兼职、定期例会和绩效考核三种制度来实现协同共治的目标。特别是建立相互考核制度,有效增强了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了互相促进、合力共赢的良好局面。百山祖园区则通过丽水市林业局与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管理局合署办公模式,实现国家公园管理与保护的深度整合。

在创新体制机制护航下,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全面提速。2022年,《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设立方案》等三项国家公园设立技术报告通过专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浙江注重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在管理体制创新、地役权改革、跨区域合作保护、科研监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为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设立范围符合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和管理可行性的条件。

图片

山涧水之美

开创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

破解“人地”矛盾问题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国家公园“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占主体地位”。然而,浙江省集体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95%以上,“人地”矛盾客观存在。

为了破解集体林地占比高、权属复杂这一历史性难题,浙江创新性提出了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从制度上解决群众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有效破解国家公园集体林地统一管理难题,走出了一条国家、集体、社区群众三方共建共赢的新路子。

什么是地役权改革?就是在不改变林地权属的基础上,管理机构与村集体、农户签订地役权合同,明确林地的用途、保护责任和补偿标准,并由管理机构获得集体林地的生态监管等特定的管理权限。地役权改革实现了管理机构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在监管意义上的主体地位,而自然资源资产原有的承包关系和权属不受影响。

2018年初,一项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牵头完成的“钱江源国家公园基于细化保护需求和生物多样性代偿原理的地役权制度实施方案研究”,正式开启了钱江源园区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的大门。

从制定方案、核查林地确权,到召开村民、户主代表大会,再到签订合同、明确责任,短短3个月时间,钱江源园区管理部门会同开化县政府共同推进区域内所有集体林地地役权的改革工作,并对相关合同、委托书、决议、地形图、清册、地役权补偿金使用管理办法等资料进行立卷归档。园区范围内约1.83万公顷的集体林地全部签订了地役权协议,每年近1500万元的补偿资金也列入了浙江省财政预算。

在总结林地地役权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钱江源园区还启动了农田地役权改革试点工作,生产主体在履行“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等义务前提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给予一定生态补偿。同时,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及盒马(中国)有限公司等公益组织和企业,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农业示范项目在钱江源落地,引导村民推广生态种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收益。这一举措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通过开展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百山祖园区3.23万村民同样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生态红利。每年财政补偿金额高达300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约868元、户均增收约3868元,村集体年经济收入新增20万元以上。以龙泉市屏南镇周埔垟村村集体统管913公顷林地为例,村集体每年可获经济补偿约66万元。而这些收入,村集体大部分用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发展生态产业等民生项目上,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

在推进地役权改革进程中,百山祖园区始终把林农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帮助林农解决历史山林纠纷55件,涉及174片山场、667余公顷山林面积,把权益真正地落实到每个林农手中。

为进一步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融资渠道,释放地役权溢价效应,丽水市相继出台《丽水市林地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百山祖园区林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贷款贴息办法(试行)》等金融政策,让生态保护红利直达最小单位。推行“补偿收益20倍”银行授信行政村和农户模式,提出低于一般农户信用贷款200BP的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推动生态补偿清单转化为信贷资产。目前,已完成百山祖园区32个行政村、3691户林农授信,授信总额2.17亿元,实现园区林地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贷款授信行政村和有效农户全覆盖,为当地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让园区实现了由“绿”向“金”的生态价值转换。

2020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向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颁发了全国首本集体林地地役权登记证书。这标志着地役权改革从地役权主体双方签订合同,到完成地役权登记,形成了完整的闭环。据介绍,目前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共发放林地保护地役权证书3226本。

地役权改革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的深度融合,为集体林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模式”。

2021年9月,在云南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钱江源国家公园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的探索实践”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19个“生物多样性100 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一。至此,地役权改革从浙江起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片

百山祖角蟾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实施顶格保护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多年实践结果表明,严守生态红线方能永续绿色福祉。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原则,在创建过程中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实施最顶格的保护、最严格的管理。特别是关停工厂、拆除违规建筑、实施生态搬迁、开展跨省合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保证了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清源”系列行动是钱江源园区实施生态保护的一把“利刃”。2020年1月15日,随着平坑水电站业主叶华茂按下停机按钮,这个运行了21年的民营水电站正式关停。这是钱江源园区第一家关停的水电站,也是钱江源开展“清源”一号行动清退、整改的10座水电站之一。现如今,钱江源园区已连续8年开展“清源”专项行动。一批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项目和设施被拆除、关停,偷盗猎野生动物和采挖、收购野生植物等非法行为得到有力打击。同时,配合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当地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显著增强。

图片

“清源”行动

在“清源”系列行动中,水湖·枫楼景区项目停建事件备受关注。近年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开化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前,为加快区域旅游发展,开化县积极招商引资,成功吸引水湖·枫楼景区项目落地。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与推进,该项目因处于生态保育区内,被紧急叫停。浙江省当机立断成立项目处置工作小组,在经过反复协商、评估与测算,最终与项目方达成协议:项目方对未开发部分停止建设,政府对已开发部分实行回购。

站在发展与保护的十字路口,浙江宁可舍弃短期经济利益,也要为野生动植物腾挪生存空间,这充分展现了浙江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生态价值长远考量的智慧。

百山祖园区的生动实践同样没有让生态优先沦为口号。从开始创建国家公园的第一天起,百山祖园区就将“尊重自然”的理念贯穿于全过程。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百山祖园区启动了生态搬迁工作。2020年,百山祖园区所覆盖的龙泉、庆元、景宁3县(市)先后制定出台生态搬迁方案,以最惠民的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加入生态搬迁的队伍。

庆元县四山村楼下自然村位于百山祖园区的一般控制区。得益于生态搬迁政策,村民全尚松一家搬到了浙江省最大的安置小区——同心新村。新家附近幼儿园、菜市场、社区卫生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全尚松一家如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吴大福也是生态搬迁的受益者。吴家原本在百山祖园区核心保护区,虽然生态环境优渥,但交通不便,发展产业困难重重。为了多些务工的机会,也为了两个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生态搬迁政策一出台,吴大福成为最早一批响应政策的村民。

惠民政策让群众“迁得出”,搬迁后的产业、教育、资源更让他们“稳得住、富得起”。截至目前,百山祖园区核心保护区内31户98人已全部主动搬迁,搬迁率达100%;一般控制区已有2994人加入了生态搬迁行列。“为生态让路”已成为当地群众的行动自觉。

当然,实现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不仅仅要团结内部力量,还离不开“近邻”的鼎力支持。钱江源园区积极共建生态保护“朋友圈”,携手三省四地开展共同保护。

2018年,江西德兴和婺源、安徽休宁以及浙江开化四地政法系统共同签署了《开化宣言》,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三省四地达成绿色发展共同谋划、情报信息共同分享、边界纠纷共同化解、生态案件共同协办、整治修复联合行动共五项合作机制,整体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近年来,三省四地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巡查等方式,打破行政壁垒,形成了多方联动、协同高效的生态保护新格局。此外,三省四地还探索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发展成果共享。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也为其他地区开展跨界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人为活动的减少,园区自然而然成为野生动植物自由生长的乐园。红外相机镜头下,黑麂、白颈长尾雉、中华穿山甲、亚洲黑熊等珍稀动物频繁现身,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稳步增长。与此同时,新物种逐年增多,自国家公园创建以来,有关科考团队和专家先后发现了洪林龙头草、浙闽龙头草、秀丽葡萄、凤阳巨基叶蜂、百山祖角蟾、百山祖元蘑、姬林蛙等70个新物种。就连宣布灭绝的阳彩臂金龟也重现山林,中国特有鱼类新物种——虹彩马口鱼在园区内山溪落户,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重建工作顺利启航。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日益丰盈。

图片

中华穿山甲

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构建园区智慧体系

科技改变生活,也正在改变自然保护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融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愈发强劲。

依托新技术、新手段,钱江源园区建立卫星遥感、森林冠层、地面综合观测等3个立体监测网络,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可对园区内生态资源全方位、全天候监测。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园区已成功建立四大科研平台:其中,森林动态样地监测平台,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最完善的监测样地体系,也是世界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TFS)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平台,是全球唯一一个中欧合作的亚热带研究平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区域性气候研究中心;全境网格化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平台,已成为全球率先建立的全境网格化监测基地;林冠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是目前全球19处、中国7个监测平台之一。这些科研平台为管理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精准、实时的科学数据,大幅提升了生态监测的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据了解,钱江源园区不仅开展了本底资源的动态监测,还进行了园区内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土壤和水资源等综合考察。通过完善与提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科技部批复,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百山祖园区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和数字化体系建设,构建了强大的“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保护体系。通过数智百山祖平台,开发出“三员”管理、人车管控、百山祖冷杉监测、云值守、江浙之巅等国家公园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全方位护航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安全。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发了“绿野寻踪·生态守护”系统应用,实现执法人力投入减少80%、巡检覆盖率扩大至90%的高效巡护成果,推动园区生态保护从“人防”转向“技防”,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

图片

“数智百山祖”平台

智慧园区的建设展现了科技保护的强大力量,旗舰物种保护在科研助力下也取得了喜人成果。

自1963年百山祖首次发现3株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百山祖冷杉后,无数科研人员为拯救这一“植物活化石”付出了不懈努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培养技术成功繁殖百山祖冷杉幼苗,目前已成功培育母树种子实生树83株,母树下自然萌发幼苗600余株,建成野外种群基地82亩,回归种植5100株。“百山祖冷杉抢救性保护”也因此被载入《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百山祖冷杉正逐步走出极度濒危的队列,黑麂、白颈长尾雉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也在稳步增长。钱江源园区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浙江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合作,开展了黑麂、白颈长尾雉等专项课题研究,对物种开展栖息地、遗传多样性、基因组演化等多维度研究,为珍稀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图片

百山祖冷杉保护成果发布暨纪录片《百山祖》开机仪式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共享国家公园品牌红利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浙江作为全国唯一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充分将“生态密码”不断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国家公园创建过程中,浙江积极挖掘国家公园品牌红利,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金山银山”和“幸福靠山”。

丽水是“两山”理念的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为了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丽水利用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的有利条件,率先开展国家公园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单独核算。核算报告显示,百山祖园区2019年GEP达535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为371亿元、占比69%,其余为物质产品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

在此基础上,百山祖园区利用国家公园这块金字招牌,创新实践“国家公园 ”模式。其中,以“国家公园 全域联动”为抓手,在园区一般控制区适度开展科普教育、休闲康养、旅游服务等经营活动,构建全域联动发展格局,赋能生态产品转化价值“成倍增加”。以“国家公园 绿色金融”为抓手,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融资渠道,释放地役权溢价效应,赋权生态资产“促增收”。以“国家公园 森林碳汇”为抓手,积极探索碳汇“交易”,促进“叶子变票子,活树变活钱”,创造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增长点”。以“国家公园 促农就业”为抓手,设立护林员等生态公益性岗位,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强发展”。

钱江源园区借助绿色发展协会这一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构建钱江源国家公园团体标准指标体系,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绿色发展协会由开化县林场、开化县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5家单位发起成立,会员35家,包括经济合作社、企业、开化特色产业协会等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单位。目前,协会已联合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出台了《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钱江源园区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与此同时,钱江源园区积极构建品牌增值体系。完成钱江源国家公园品牌商标注册,编制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品牌特许经营准入许可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特许经营和品牌增值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在推进特许经营方面,完成了“鹇栖”等集体商标注册,联合知名设计团队推出国家公园动漫IP“小黑、小白、小花”及其衍生产品。截至目前,累计签订基于国家公园“品牌授权”的特许经营协议7份,产业涵盖农产品、中草药、民宿经营等多个方面。同时,钱江源园区从当地社区居民中招聘104名专兼职巡护员,培训一支百人“农民科学家”队伍,以增设公益性岗位促进当地社区居民增收。

随着国家公园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园区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吃上生态饭、捧上‘金饭碗’”已成为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真实写照。

图片

吴三公金牛肝菌

打造全域自然教育矩阵

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自然教育是传递国家公园原真保护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国家公园“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禀赋、丰富的科研成果以及日趋完善的科普设施,成为全国多地开展环境教育的理想场所。

开展体制试点以来,钱江源园区始终秉持自然教育立园的理念,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完成了环境教育专项规划编制。园区内陆续建成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暗夜公园天文馆、中国清水鱼博物馆、珍稀植物园等特色场馆,吸引了来自上海、杭州、南京等多地的研学机构和公司在此开展自然教育活动。2023年起,钱江源园区常态化组织研学和志愿者活动,先后开展“万名青少年走进钱江源研学”“小小公民科学家”等系列主题研学活动300余次,涉及2万余人次。通过高标准组织开展研学教育活动,钱江源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世界暗夜保护地”等称号,并被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认定为全国首批26个“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之一。

图片

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

图片

暗夜公园天文馆

随着全国首个野外博物馆——百山祖园区国家公园野外博物馆的落成,感知和触摸这片土地的神奇和魅力成为可能。有别于室内博物馆,野外博物馆的独特性在于其够“野生”。它以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作为自然展品,在山水间、峰谷中,通过一块块展牌、一条条展线,构建起原生态的自然展示空间。而身临其境的人们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展牌上的二维码,就能一一解锁自然现象背后的故事。据了解,百山祖园区建设国家公园主题展馆、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中心、野外博物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自然教育基地29个,打造自然教育精品路线10条,开设野外博物馆展线8条。举办自然教育讲坛、自然观察大赛、百山寻“宝”、自然教育“五进”活动等国家公园主题教育活动700场次,吸引74.3万人次参与活动,逐步构建起全年龄段自然教育链条。

随着国家公园热度的不断提升,中央权威媒体、全国主流媒体纷纷走进浙江,宣传国家公园,有效地提升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打开亚热带之窗——钱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读物》《钱江源国家公园大型真菌》及《走进钱江源》《潮起钱江源》《视界钱江源》《走进百山祖》《百山祖大型真菌》《百山祖的野生植物》等一批系列丛书出版,《百山祖》《菌物王国》《百山祖冷杉》《中国山水画实景地》《钱江源百科》《共有的家园》等纪录片、宣传片、专题片分别在美国Discovery频道、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国内外平台推出,进一步丰富了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公众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在长三角经济高地筑起生态安全屏障,于改革发展深水区蹚出共赢新路。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以最严的保护守护国家公园宝贵的自然资源,以最高的标准打造国家公园建设的样板,以最实的举措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民生福祉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新征程上,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将以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不断激活“绿色潜能”,在人与自然共赢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浙江智慧和方案。

(本文图片由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提供)

图片

作者:李松龄 姜伟东 周必龙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阅读 104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