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王吉贵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吉贵,在山东林业系统名气不小,特别在茌平当地,“王劳模”十几年前就是他的“大号”。
今年62岁的王吉贵,一米七的个头,脸庞黝黑,八字剑眉,鼻头圆润,嘴唇厚实,说话朴实。去年刚从广平林场场长位置上退下来,现任林场高级工程师。
他常说,我的履历很简单。工作40多年,一直奋战在林业生产第一线,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植树护绿。
正是这“一件事”,他干得激情四射、风生水起。从青春韶华到两鬓斑白,心系桑梓,心献林海。他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是山东省林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王吉贵在向孩子们科普林业知识
“涝洼地”变成“聚宝盆”
1979年春天,不满20岁的王吉贵“接班儿”到茌平县国有王老苗圃工作。这里离县城30多里路。
那时的王老苗圃,是一片盐碱涝洼地。“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他和同事们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白天推沙、平地、挖渠,夜晚在煤油灯下学习林业知识。
他说,我父亲干了大半辈子林业工作,他给我说过一句话:“行行出状元,过去是考,现在是干。你要干得比别人多、比别人好,才能对得起你的选择,贵在坚持啊!”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既然选择林业,我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苗圃地涝洼,需要整平。三伏天挖渠,他拿着铁锨冲在前面,一铲一铲地挖,再用扁担挑走。同事挑一趟,他就挑两趟,总是抢着干,肩膀时常被磨破。冬天灌冬水,水渠有时被冲垮,他总是率先跳下去,抱着麦草站在冰水中守护渠道,尽可能减少损失。他以苦为乐,不畏艰难,工作总不想落在别人的后头。
1987年,被单位列为后备干部培养对象的他代表苗圃去聊城参加会议。会后,时任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的孔繁森特地把他留下,语重心长地说:“吉贵啊,苗圃不能一直这样穷下去,你们年轻人要多学习、多动脑。往后,改造苗圃的重任,就要交给你了。”
“谢谢孔局长的关心,我会好好干的!”王吉贵说着,脑海里那片白茫茫的盐碱涝洼地上,腾起一片青绿。
1995年,他担任王老苗圃党支部书记、主任。“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书”。苗圃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成为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
“要打破传统干事业,让苗圃活起来,让职工富起来。”当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面对发展困境,他下定决心“科学治碱,让苗圃活起来”。
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先从班子建设抓起,大胆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起一支勇于吃苦、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组织班子成员深入研究分析制约苗圃发展的问题症结。经过班子充分讨论,确定了“挖沟排水,抬高地面,改良土壤,防涝抗碱,发展新兴苗木产业”的发展规划。
为解决发展资金难题,他带领大家跑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并瞒着妻子,偷偷把家里一处准备用来经营的门头房卖了。他想方设法先后筹款500多万元,改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了田成方、路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盐碱涝洼地变成了沃野良田。他先后引进黑杨派优系31个、白杨派优系29个、经济林品种30个、园林绿化苗品种180个,年均出圃苗木120万株,使苗圃环境变得更加优美。苗圃盈利后,他主持建设办公楼800平方米、家属楼(院)76户,苗圃职工破天荒住上楼房。
在苗圃工作的35年里,他带领大家硬是把“将死”的苗圃救了过来,职工的收入也大幅增加,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穷二白的盐碱地变成了年营收120万元的“聚宝盆”。
助力“鲁西枣乡”兴林富民
茌平是中国圆铃大枣之乡。目前,茌平圆铃大枣已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这其中包含着他的巨大心血。
2001年,茌平县委、县政府作出发展圆铃大枣特色产业的决策。面对当时的圆铃大枣存在产量低、繁育慢、推广难等问题,他主动扛起了圆铃大枣良种选育的重任。
为了保护发展茌平圆铃大枣优良种质资源,他和科技人员走遍全县16个乡镇156个村庄,发现325个优良单株。
品种选育工作耗时长、见效慢,每个实验品种都要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数据记录。有一年,茌平遭遇30年一遇的持续降雨。当时正值枣树授粉期,看着几百亩试验田面临绝产,技术人员都打了退堂鼓,甚至想放弃新品种选育工作。而王吉贵作为项目带头人,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开展枣树环剥和施肥技术研究。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300多亩试验田喜获大丰收。“经过暴雨的洗礼,我们更加坚信:我们选育的品种是优良品种!”回忆起那段经历,王吉贵感慨道。
经过8年攻关,他们成功选育出“茌圆金”、“茌圆银”、中秋贡1号、中秋贡2号优良品种4个。
新品种、好技术有了,如何推广传播?王吉贵带领王老苗圃投资20万元建设圆铃大枣技术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农民4万余人,培训嫁接能手500余人、农民技术员3000余人。从此,圆铃大枣种植技术在茌平遍地开花,全区枣粮间作面积9.9万亩,纯枣园面积达到1万亩,鲜枣年产量8万余吨,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如今,茌平圆铃大枣已连同铝加工产业形成“铝城枣乡”知名品牌。肖庄镇也围绕圆铃大枣产业,形成“产品研发 电商带货 线下采摘”新模式,打造了1处“枣文化”3A级旅游景区,举办了13届中国圆铃大枣采摘节,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涌现出“璞本真、枣乡情”等一批知名品牌,全区大枣产业年产值达到1亿多元。
为“鹭”安居“让路”
2014年,茌平县委县政府作出决策,创建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王吉贵被任命为茌平县国有广平林场任场长,承担起创建茌平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重任。
就在金牛湖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期间,聊城市东外环路规划修建东延线。根据原方案,东外环路延长线将上百亩的广平林场拦腰切断。
“得到这一消息,我心里像炸了锅。”他回忆说,“这怎么能行?白鹭、夜鹭、牛背鹭、喜鹊等几十种鸟在这里安了家。一旦修了路,鸟儿的家园就会遭受灭顶之灾。”为了保留这片难得的鸟类栖息地,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地整理材料,奔走呼号,唯一目的就是力争为鸟让路。
为了能邀请领导和专家到现场考察论证,年过半百的他硬是在相关部门的会议室门口站了两个多小时。最终,经过多番研讨,决定调整规划,黑龙江路东延线整体南移60米。为此,政府追加投资1000万元,为外围新的拆迁买单。为鹭“让路”的故事,一时成为聊城市生态与发展的佳话。
2019年12月,茌平金牛湖湿地公园通过了国家林草局的验收,正式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为聊城市增添了首张“国字号”生态名片。如今广平林场满目苍翠、野禽群集,成为大、中、小学生们的生态研学基地、百姓的游憩乐园。
2022年8月,广平林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表彰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2024年3月,王吉贵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评为首届“齐鲁最美自然守护者”。今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回顾40多年的风雨路,我就是种了一辈子的树。”王吉贵说,“今后我将更加珍惜‘劳模’称号,用心用情守护好聊城这片绿水青山、鸟类乐园,讲好林业科普故事!”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